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病榻上的“爱能量”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2-15 浏览次数: 【字体:

58118a6ea955449ab6cd0fd855369ed5.jpg

                                  代父捐款的侯玉生(中)与市红十字会负责人合影留念 通讯员 郭海涛

       2月12日,正月初八,春节长假后上班第二天,晋中市红十字会。

    开年第一捐,6万元!个人,一次性,捐助,给急需要帮助的人们!

    即使远在千里之外北京石景山医院的病榻上,92岁的侯殿选老人还是执着地释放出爱心奉献的巨大能量,一如他以往的每一次捐助一样震撼着人心。

    从晋中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孟庆华手中接过“捐赠证书”时,代父亲前来捐款的侯玉生郑重地说:“这是送给病床上的父亲最好的生命营养。”

    这次去北京探望病重的父亲,64岁的侯玉生将带上一摞厚厚的捐赠证书,它们记录着侯殿选老人大爱奉献的足迹——2008年,把晚辈给的万元寿礼捐赠汶川地震灾区;2010年,为玉树地震灾区捐款5000元;2011年,为陕西绥德县义合镇学校捐书捐款1万多元,另捐1万元用于修桥;2013年,通过晋中市红十字会捐款5000元给四川雅安地震灾区;2016年,把9400元寿礼捐给红十字“博爱助学”项目;2017年,再次为“博爱助学”捐款3万元……

    这些捐赠证书是侯殿选作为一名从陕甘宁革命老区走出来的苦孩子回馈社会的爱心见证;饱含着一个老党员对家、对国、对社会的感恩之情;也浓缩了一个持续奉献爱心的老人给5个子女言传身教的正能量家风。

    侯殿选老人的捐资助困情结缘于贯穿他一生的感恩情怀。他是陕西绥德人,生于1927年,自幼家贫,上不起学。舅舅看到他积极上进,是个好苗子,便资助他上了两年的私塾。之后,好学勤奋的他练就一手好毛笔字,成了四乡八村少有的识字人。为此,他一辈子感恩说,没有舅舅的资助就没有他热爱文化的一生。

    20世纪40年代,他参加革命,在绥德军分区后勤部工作。期间,他的直接领导是一位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经常给他讲长征故事,因此,长征精神对他的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那时起,他认定“做人就要做有价值的人,做无私帮助别人的人。我的成长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我也应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侯殿选开始从事金融工作。1954年,他来到榆次,20世纪80年代,从榆次人民银行行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在侯玉生眼中,当行长时的父亲党性很强,对子女要求严格。5个子女都是旅行结婚,不摆宴席、不请客,更别说收礼钱了。离休后的侯老平时生活节省,直到生病住院前,他还在穿中山装,用30年前的木头箱子。

    这次重病住院,侯殿选感觉和以往每次都不太一样。住院两个月后,猪年春节前,面对陆续从太原、榆次、以及北京赶到石景山医院看望他的四个女儿一个儿子,他没有像往常一样憧憬出院后的美好生活,而是念念不忘还有6万元急需要通过红十字会捐赠给急需要帮助的人。

    侯老身体不再硬朗,但头脑依然清醒。他和子女们一样样交待:“国家待我不薄,医疗费有医保报销;我挣着工资,护工费和食疗费负担得起,不给孩子们添麻烦了;这6万元,如果分给你们每一个家庭,对于你们已经幸福的生活充其量是锦上添花,但是如果捐给急需要帮助的人就是雪中送炭,发挥出的能量绝对不一样。”

    听着父亲的道理,一幕幕场景在侯玉生和姐妹们面前打开:这笔钱用于济贫,也许能为贫困户脱贫攻坚添一把火;用于助学,也许能为贫困学子圆了上学梦,继而改变一个孩子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用于助医,也许能为一个重负的家庭撑起一片天……

   “作为侯老的合法继承人,面对他持续不断地一次次捐款,你们兄弟姐妹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对于记者的疑问,侯玉生这样回答,“因为父亲一辈子常做善事,我们早就想通了、习惯了。”

    在侯玉生2月12日所发的微信朋友圈中,晒出了他代表父亲去晋中市红十字会捐款的图片,并分享着他的感言:“代在北京住院的父亲给晋中市红十字会捐款6万元,用于最需要帮助的对象,完成了父亲萦绕心头很久的愿望。我没有父亲这么高的境界,但对平凡的父亲、伟大的品格由衷地敬佩!为有这样的父亲而骄傲!”

    2月14日,北京石景山医院的病房内,侯老收到晋中市红十字会寄来的一捧鲜花,满载着温情与祝福。插在花束里的小卡片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侯老,您奉献出的大爱能量,会像这束鲜花一样蕴藉着您人格的香气,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手中。